徽茶文化

2194

2016-05-02
徽州茶人小传:江 增

    江增(生卒年不详),字兆年,号瞿生;徽州歙县槐塘人。江增是清代学者,集官、商、文人于一身;他性好山水,遍游江南,于黄山构建卧云庵居住并以庵号自誉。“足临清净地,身在画图中”的卧云庵,在黄山的炼丹青峰前,临近炼丹台;又名“轩辕晒药台”;今已不存。

    江增是一位寓居扬州的徽州人,他在清代扬州文化圈中的名气完全来自他名士风流的派头;以派头出名是一个不太靠谱的创意,他能做到,则说明这种风雅还是相当吸引人的。江增首先给自己找了一个吸云餐霞的去处,在黄山建了一间卧云庵;然后准备了一套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头,他做了一付茶担,里面放上各种茶具,称为游山具。这样的形象一登场,立刻就让茶人联想到了“茶圣”陆羽。但是,江增的装备已经不是陆羽可以比拟的;看看他的配备:扁担是柳树做的,用大漆刷上,再写上“卧云庵”的字号。两头挑的盒子各分三层。前头一层:放铜制茶酒器各一件;茶酒器旁放着两付火箸、两付小夹板,小夹板中夹着卧云庵五色笺,还有一本袖珍的诗韵、一方砚台、一块墨、两枝毛笔。前头中层:放了一个锡胎填漆黑光面盆,上面也刻写了庵名,一个浓金填漆掩雕漆茶盘,两方手巾,七把五色聚头的扇子。前头下层:放了四个铜酒插,一把瓷酒壶,一个铜火函,一个铜洋罐,一把宜兴紫砂壶,一个烟盒,一个布袋,袋中装着木炭。后头上层:放置秘色瓷盘八只。后头中层:放瓷饮食台盘三十只,斑竹筷八双,铜手炉一只,填漆黑光茶匙八把,果钗八把,锡茶壶一把,取火用的刀火石以及存放火种的竹筒。后头下层:放了一只铜火锅和四只小盘。此外,扁担上还挂着用来盛酒的葫芦,紫竹箫,斑竹烟袋和一些大大小小的蒲团。江增的这一套行头在当时的扬州城里太拉风了,只要他一到湖边,几乎画舫上的游人都知道是他来了……。

    茶担,源出自“茶圣”陆羽《茶经·四之器》中的都篮(长方形竹篮),以“悉设诸器而名之”。有了这样的都篮,陆羽外出作茶事,茶具可担而行之。茶担悠悠,或提或担;或松涧、或泉古;可谓是极其招摇、极其风光。当然,也极具表现力。文人雅士的虚荣和清高都得到了满足和张扬,这也就无怪乎许多人都极力效仿,竟以茶担来表现自己的山林之致。唐代茶僧贯休有“闲担茶器绿青障,静纳禅袍坐绿崖”之雅事。宋人梅尧臣《尝茶和公仪》诗中也有:“都篮携具向都堂,碾破云团北焙香。”然而,将茶担尽力张扬并发展到极致,蔚成茶尚风情之独特景观的,大概要算是清代的茶人江增。他的游山具别出心裁,不依旧样,后多仿效者,愈新其制……。李斗在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记载了江增,并多次提到这种茶担;李斗说江增自行设计了一套出游必备的游山具,它除了吃喝以及品茶用具外,还有文房四宝,极其风雅。品茶是最为风雅的事,因茶之性情淡泊、悠闲使然也。

    江增将装得满满、挂之纷纷的一个大茶具担而游之,也可谓是风头出尽。当然,他是既标榜了自己之“胜”情,也着实为山川添色几许;想来,这也是江增玩茶的一种幽逸情趣……。
Copyright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.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7936号-1   技术支持:黄山智慧城市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