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洪维(1714~1796),字期张,徽州黟县古筑村人。孙洪维幼时勤读诗书,14岁时弃文经商,主要经营钱庄商号。他不仅以孝顺父母而闻名乡里,有弟客于外,寻之十余年,迹踪几遍天下,且抚侄如子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)岁歉,赈其族及其乡邻,计籴米费白金万二千余。另外,孙洪维还修造陈闾桥,建筑石乳亭且布施茶水接济行人;为邑人所称。
西武岭是黟县通往江西、安庆等地的主要商道。当地有谚语:“吃江西,烧枧溪”;这表明地处皖南山区的黟县田少缺粮,粮食大多从江西挑来,柴薪木炭则多由黟县枧溪供应;而西武岭则是必经之路。清人诗曰:“山田跷确石田荒,乐岁才供三月粮。西武岭头新米至,担夫羼土碓羼粮。”说的就是粮食经西武岭运来之事。西武岭自古以来就崎岖险峻,唐代开始凿石为盘道,宋朝才有了石磴;后来因年久失修,至清朝时岭路已经崩塌,栈道狭窄危险,遇上雨雪天气更是险象环生。念民生之多艰,告老还乡后的孙洪维动了恻隐之心,决定捐资修路,为百姓造福。
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5年),孙洪维着手修路的准备工作;次年八月正式动工,直到乾隆五十七年(1789年)八月完工。据史料记载:“洪维自经始时,袱被宿岭麓庵内,日夕监视”工程进度和质量,可谓是历尽酷暑寒风之苦;也是“用力可谓贞且固矣”。他考虑到商旅行人长途跋涉,必定口干舌燥急需解渴,于是又在岭上建造茶亭;夏、冬施茶以解暑或暖身,亦是“用意可谓周且备矣”。可谓是:用心详且悉、用力贞且固、用意周且备。历时4年,施工修成的西武岭面目一新,路长六七里,宽处3米多,窄处亦近2米,每级台阶不超过20厘米。岭头跨路建造了四方形茶亭,朝向黟县的东门为方形,匾额上刻“东来紫气”;朝向祁门的西门为圆形,横额上刻有“西武雄关”;茶亭楹联曰:“为名忙,为利忙,忙里偷闲,吃杯茶去;劳力苦,劳心苦,苦中作乐,拿筒烟来。”28字的茶联通俗易懂,托物起兴,以日常生活当中抽烟、喝茶等常见行为,引发人们联想与思考,劝解人们淡化名利,正确面对苦乐人生。
路修好,亭建成,商旅行人及周边百姓都十分感激;黟县知县施源在感动之余,还写了一首竹枝词;“西武岭高高插霞,西武岭平平碾车。上岭下岭踏镜面,中亭打拄吃粮茶。”它描写了挑夫经过西武岭时,面对宽阔平展的道路,不由地流露出了轻松愉悦的心情;其中“上岭、下岭、碾车、镜面”等词,都是黟县的口语或者方言,读来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风味。对于孙洪维的善心善举,施源说:捐献一家之费用,用五年心与力,无间寒暑,不辞劳苦,惠及两省六邑之人,兴数千年之利,是“能为人所难能者,以好善之心实出于至诚也,殆未易能也。”
亭,是古时供行人休息、乘凉或观景的地方。汉代训解词义之书《释名》曰:“亭者,停也。人所停集也。”在交通要道筑亭,是我国古代沿袭已久的一种习俗。所以,捐资修路,建亭施茶;乐善好施,不计回报,也是徽州茶人的高风亮节,而这种茶人精神亦值得今人效仿、传承与推而广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