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(1130~1200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。朱熹说;我是歙州璜墩人。是的,朱熹是唐代歙州婺源茶院朱氏宗族九世孙。朱熹的父亲朱松说,先祖(朱瑰)住歙县璜墩,后领兵去婺源并在“茶院”任职,故全家也随之迁往婺源。宋淳熙三年(1176)三月,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徽州婺源省亲时,在《婺源茶院朱氏世谱》后序中,对先祖迁往婺源及家族渊源等作了梳理和补充。
朱熹博大精深的理学与文学成就,向来为世人所折服。但是,有关朱熹与茶之因缘,则是鲜为人知。朱熹的父亲朱松,不仅是嗜茶成癖,而且留下了许多茶诗。朱松虽然没有为朱熹留下遗产,但他却是教会了朱熹饮茶爱茶,可以说朱熹与茶结缘是家传所致。朱熹在降生后接受“三朝”洗儿之礼时,朱家人以宋代贡品“月团”茶为他“洗三朝”,父亲朱松还无限感慨地为朱熹留下了一首《洗儿》诗。
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。他的生活准则是:“茶取养生,衣取蔽体,食取充饥,居止取足、惟障风雨,从不奢侈铺张。”据《朱文公全集》记载:“朱子年少时,曾戒酒,以茶修德,用茶明伦理,表谦虚。”朱熹在福建“五夫里”生活学习期间,曾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:“近日一种向外走作,心悦之而不能自己者,皆准之酒洌,戒而绝之,似觉省事。”他以茶替酒,心神“似觉省事”,这也是朱熹饮茶的真切感受。如淳熙五年(1178),朱熹在参加其表兄邱子野的家茶宴时,即席赋诗曰:“茗饮瀹甘寒,抖擞中气增,顿觉尘虑空,飘然悦心目。”
清代诗人袁枚,在自己的诗中称朱熹是隐居于“茶的世界”。而作为一个茶人,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、讲学倡道期间,常与同道茶友,门人学子或茶宴于亭榭,或煮茶于泉边,或煎茶于竹林,或品饮于溪畔;一只炉子,一把茶壶,数只兔毫盏,舀几瓢九曲清溪水,徐徐烹来,芳香四溢,顿觉物我合一,心旷神怡。
在武夷山的九曲溪之五溪有一巨石屹然,朱熹不仅在这巨石上开设茶宴,煮茗品饮;还将那巨石取名为“茶灶石”,并写下了《武夷精舍杂咏》之《茶灶》诗:“仙翁遗灶石,宛在水中央。饮罢方舟去,茶烟袅细香。”朱熹《茶灶》诗意境清远恬淡,极富遐想,读后使人有“枭细香”之感;当《茶灶》诗传出以后,很快就炙脍人口,文人亦是咏唱追和。可见这“茶烟袅细香”的“茶香”,不仅是提高了“武夷山、水、茶”的声誉,也大大地提高了“茶人”朱熹的声誉。
朱熹在爱茶品茶的同时,不仅是深切地了解茶的特性,还深深地理解茶的内涵;所以,朱熹践行“以茶穷理”并深入浅出地品茗论道。当然,这样的茶人在古代不多,在现代也是不多。想来,颇发人深省。
朱熹是理学大师,他以茶论道传理学,他把茶视为中和清明的象征,以茶修德,以茶明伦,以茶寓理;尤其是是通过饮茶来阐明“理而后和”的大道理,从而赋予茶以更广博鲜明的文化特征。
自生至死,朱熹始终与茶不舍不弃、生死相系;晚年应友人之邀为之题匾赋诗时,落款署名为“茶仙”。一个以茶“明伦理、表谦虚”的人,竟自诩为“茶仙”;可见其茶心坦然。时今,朱熹手书“茶仙”遗迹尚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