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茶文化

2664

2016-05-02
徽州茶人小传:汪应庚

     汪应庚(16801742),字上章,号云谷,徽州歙县潜口人。汪应庚“业鹾于扬,遂籍江都。富而好礼,笃于宗亲;”他“秉性老成,孝思盹笃,沉默寡言,端庄不居,耆宿咸重之;”尤其是成为扬州盐业富甲一方的总商后,“肩承鹾业,综理琐务,任厥劳瘁”。汪应庚对公益事业甚是热心,他“处心积虑,常以汲汲济人利物为心”,积极参与救灾赈济等捐助且殚心竭智;徽州学者许承尧说汪应庚名不甚著,好施于人;并在《歙事闲谭》中记录了汪应庚在扬州及故乡“设厂煮粥、捐银救灾,出资修学宫、重建真赏楼”等善事;他建造的西园芳圃,也是深获乾隆的嘉许。雍正十二年(1734),他因赈灾有功,被赐予光禄寺少卿。汪应庚工诗及书法,是《平山揽胜志》的编辑者。

    “施茶予人,舒心于己。”汪应庚建造的“西园曲水”是一个品茗交友的茶肆,同时他也对孤寡老人“施棉襦,设茗饮,瘟疫盛行之年,还备人参、鹿茸、黄连……日不下数千人,咸拊手赞叹”;热渴之人犹如久旱逢甘露,十分感激。汪应庚还常在自家门前摆上竹凳茶灶,供游人体憩、品饮,“汲而饮之,其味甘美,不减中泠、惠山;”人称西园茶棹子。汪应庚施茶的善举,愉人悦己,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收获着喜悦和快乐;哪怕只是一杯茶,一份赠人微不足道的善举,它带来的温馨也会在人们的心底升腾、弥漫。

    扬州大明寺有两口“第五泉”,一在东岸上,一在西侧池中;汪应庚在《平山揽胜志》卷九引《墨庄漫录》云:“……今乾隆二年(1737)(当作“三年”)戊午岁,予凿山池方亩,中忽得泉穴,而古井出焉。井围十五尺,深二十丈,较智僧所浚者,广狭既异,而泉复清美过之。中有唐景福钱数十,又有古砖一方,刻“殿司”二字。汪应庚在凿池种荷时,发现了一座深20丈的古井,其水味永而甘,天下第五泉因此被发现,当时观者每日数千人。徽商程梦星亦偕友前往观看并题诗云:“新凿方塘十亩宽,小桥低亚跨清湍。来寻山下泉重出,合试天边月一团。国宝纪年犹可识,‘殿司’遗字未全残。争知第五应谁是,赢得游人取次看。”江都贡生魏嘉瑛鼓和程梦星的诗中,亦有“试煎新茶泼鲜汝,观者如堵争流涎”的描述。汪应庚还建“美泉亭”于井上。“美泉亭”造形别致,亭顶开有孔洞,光透亭中泉井,泉水采天地之灵气,受日月之光华,阴阳合德,雨露兼收,水味更佳。用泉水冲泡出来的茶,汤色明亮,清香浓重,为宇内所称道。

    天下第五泉名声远扬,众多文人墨客和茶客到此赏泉品茗,并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。汪应庚在《平山揽胜志》卷九第五泉一章中,亦收录有《大明寺水记》、《大明寺第五泉隐语记》、《第五泉铭并序》等文章以及以“第五泉”为题的诗词十余首。《扬州画舫录》则记载:“应庚建西园得泉……。盖蜀冈本以泉胜,随地得之,皆甘香清冽”。而乾隆皇帝三度临幸大明寺御花园内,茶兴助其诗兴;“有冽蜀冈上,春来玉乳香,可识品茗者,非关姓陆人”的诗句。所以,汪应庚发现“天下第五泉”的趣闻逸事,亦成为天下茶人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Copyright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.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7936号-1   技术支持:黄山智慧城市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