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茶文化

3235

2017-07-29
徽州茶人小传:吴景超
    吴景超(19011968),字北海,徽州歙县岔口人。其家庭经营茶业,颇为富裕。其父吴瀚云为晚清贡生,热心于公益事业,捐资兴学、筑路修桥等,一向不遗余力。在家族的资助下,吴景超于1914年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,翌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,1923年夏赴美留学,先后在明尼苏达、芝加哥大学攻读社会学,获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学位;著有《都市社会学》等。

    1919年,吴景超在清华《癸亥级刊》上发表了《皖歙岔口村风土志略》,此文藉由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体验;所以他在序言中深情款款地说:“人无不爱其故乡,凡有血性者皆然也。岔口,余之生长地也,其地山清水秀,风俗淳朴,余自束发以至成童,皆度岁月于是。及长,离乡他适,然每逢佳日,心中辄怀故乡弗能忘。因就记忆所及,著为是篇……”吴景超在《皖歙岔口村风土志略》文中指出:“徽州物产以茶叶最为著名,蜚声中外……”自唐以降,徽州茶区之广,茶品之多,出口之盛,素负盛名。而歙县岔口亦是茶叶、蚕茧、菊花等农特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。及至晚清时期,岔口曾出现过著名的茶叶巨商,其中不少人都从事外销的洋庄贸易。如,自其童年起即随父、兄在屯溪经营茶叶的吴荣寿,于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子承父业,在屯溪开设了怡春、永原、华胜等茶号,精制“屯绿”出口并获得了巨大众的利益。

    吴景超出身于茶商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对茶叶的加工制作以及经营状况等,了解颇为细致。尤其是关于家乡的茶叶贸易,更是了然于胸;所以,他对岔口洋庄茶号的数量、茶叶制作、运输方式、资本规模及融资方式等,都有简明扼要的概述。他指出:“茶之出类,颇为不少。村中有洋庄茶号六家,每年收集村中及他乡之茶叶,制为洋庄,运往沪上,销与外人。开设茶号,需资甚钜,而村人有充厚资本者,绝无仅有。曩时皆由沪上茶栈放水脚,或息借庄款,以应需用。年来金融紧迫,茶栈及钱庄,多不愿放款,村中茶号,以此停止或减少营业者,已非一睹矣。”而当时茶叶市场也是“银根吃紧,航路阻碍,洋庄不甚行销”的状态。从中亦可见,岔口虽然地处偏陬一隅,但它却与中国的茶叶市场乃至整个国际茶叶经济联系在一起。同年6月,年届弱冠的吴景超又发表了《洋庄绿茶之调查报告》。当时,徽州茶号约计二百余家,大致可分为“店庄”和“洋庄(内销茶叶称“店庄”或“土庄”,出口贸易的叫“洋庄。)值得一提的是,他在文中对于茶号当时的工价尤为关注,这无疑也是颇有价值且值得研究的茶业经济信息;以择茶为例:“茶号收茶百余石,即可开工。工人有三种,多寡视号之大小而异。大号约有烚工二百人,拣工六百人,作工八十人。小号则烚工不过数十人,拣工不过百余人,作工不过十余人耳。……拣工皆本地女人,工价视拣茶之多寡而差,自数十文以至百数十文不等。”

    吴景超《洋庄绿茶之调查报告》,是对徽州一个乡村的茶事作了多角度的细致描述,其中不乏对洋庄的详实记录;想来,这不仅是游子对于故乡茶叶的热爱和关切,也是一份珍贵的徽州茶业史料……
Copyright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.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7936号-1   技术支持:黄山智慧城市科技